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产品图片 农民学电脑 农业搜索 农药 网站地图

冬小麦晚播 利于节水增产

发布时间:2007-11-07  来源:河北科技报
摘要:当前全省小麦生产中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是节水种麦。我省水资源短缺和小麦用水为第一大户的现实人所共知,但小麦又是我省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常年播种面积在3500万亩左右,在节水的前提下种好小麦,确保夏粮的丰产丰收是全省各级农业部门和广大农民群众义不容辞的

  当前全省小麦生产中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是节水种麦。我省水资源短缺和小麦用水为第一大户的现实人所共知,但小麦又是我省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常年播种面积在3500万亩左右,在节水的前提下种好小麦,确保夏粮的丰产丰收是全省各级农业部门和广大农民群众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保障。

  一、小麦节水技术的基本原理  小麦节水增产的内涵是提高水分的利用效率。目前,我省1立方米水只生产1公斤左右的粮食,而发达国家在2公斤左右,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潜力巨大。

  如何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有两条路子,一条是多耗水,高产出;另一条是少耗水,稳产出,并在现有产量基础上尽可能的多产出。我们必须要走第二条路子。如何实现,从理论上讲有三点:

  1.小麦减少灌溉用水的核心是要充分利用土壤水。在2米土体中蕴含着大量的水分,是巨大的水库,有效贮水量在465毫米,这就是土壤水。土壤水是高效水,应该充分利用。提高土壤水利用率是降低小麦总耗水量的核心。

  2.高效利用土壤水的关键是小麦须根系的发达。小麦的根系分初生根(种子根)、根茎、次生根。初生根可以扎深2米以上,能有效的吸收土壤水,确保小麦健壮生长,抗倒伏。而次生根主要分布在0~60厘米的土层,不能有效利用土壤水,干旱易衰亡,需灌溉维持。过去的小麦种植主要是靠次生根的作用,因此,浇水多。现在,我们改为利用初生根的特点和作用来实现利用土壤水,以此达到节水目的。

  3.通过水分胁迫促进根系充分下扎。水分胁迫是指通过人为的干预因素,有意识的在小麦生长非需水临界期创造一定的干旱环境,促小麦根系充分下扎。在小麦适当生育期内限制浇水,适度干旱可提高土壤深层供水能力,利于建立高光效的小麦群体结构,增大容穗量,并腾出2米土体的库容以吸纳雨季的蓄水,减少水分流失。

  二、小麦节水与增产的统一  小麦是一个高耗水作物,节水与增产能否统一呢?回答是肯定的。除上面所讲外,缺水的副作用是可以通过技术进行补偿的。技术内涵包括:选用耐旱节水品种,提高播种质量确保亩穗数,创建小叶根多、穗多的合理群体结构,推广窄行密植技术、免耕技术、晚播增产技术、小畦灌溉技术、春一水运筹调控技术,机械化秸秆还田振动深松整地技术等,这些技术的科学运用,完全可以补偿缺水的副作用,实现小麦的高产。

  三、七分种、三分管是小麦增产的关键  过去在小麦种植管理中常说,三分种,七分管,把“管”字放在重要的位置上。随着小麦种植技术的改进,单产水平不断提高,要想进一步增产,“种”字的位置越来越突出,实质上就是要确保小麦一播全苗,苗齐、苗匀、苗壮这也是小麦节水高产的最关键一步。这就要求小麦出苗后,田间没有缺苗断垄,小苗整齐一致,冬前达到壮苗指标。

  小麦的产量构成是:亩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三个要素。确保一定的亩穗数是高产的先决条件,高产麦田亩穗数应在45~50万穗,而穗粒数和千粒重则次之。如何确保亩穗数这就要靠一播全苗,苗齐、苗匀、苗壮,这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所以,现在我们要树立七分种、三分管的观念,在“种”字上多下功夫。

  在小麦种植中,可以说种的环节诸多,分为:秸秆还田、施足底肥、浇水造墒、旋耕整地、药剂拌种、确定播期、控制播量、等行种植、限制播深、耙耱镇压等。各环节紧密相连,缺一不可。因此,种是小麦夺高产的基础,基础牢,则产量高。玉米秸杆必须要充分粉碎,粉碎不细籽粒极易播到秸秆上,造成缺苗断垄。施肥要按照限氮稳磷补钾的原则配比,高产麦田全生育期每亩施纯氮16~18公斤、五氧化二磷(P2O5)10~12公斤、氧化钾(K2O)6~8公斤,底施氮施和追施的比例为5∶5,磷钾肥全部底施;中产麦田全生育期每亩施纯氮14~16公斤,磷钾肥可掌握在高产田施用量的下限,并全部底施,氮肥底施和追施的比例为6∶4。整地要细,旋耕要在两遍以上。种子处理应普及包衣技术。行距要以等行为主,缩小行距在12~15厘米,播深控制在3~5厘米之间,有条件的地方播后要耙耱镇压。在播种环节中,确定播期是一个关键。

  四、晚播是节水高产的保障  近年来,我省小麦生产中普遍存在冬前旺长现象。俗话讲,苗无二旺,小麦出现旺长对夺取高产十分不利,冬前的旺苗,春季一定变成弱苗,原因是冬前小麦生长过快,不利苗期养分积累,春季养分供应不足,麦苗必然变弱。出现小麦冬前旺长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也与过去确定的最佳播期有关。

  过去二三十年我省确定的小麦最佳播种期是:冀中南麦区在10月1日~10日,冀东麦区在9月25日前。而据对邯郸、石家庄、衡水、保定4市近十年气象资料统计分析:1997~2006年10月1日至12月入冬,十年间有效积温平均670℃,小麦冬前叶龄平均为7.3。而我省小麦壮苗指标在5叶1心至6叶1心之间。超过此范围极易形成旺苗,极易发生冻害、死苗。为此,我们又必须强调浇好封冻水防止冻害,无形中增加了浇水次数,对小麦生长作用不大,不利小麦节水。

  从小麦生长生理需求看,小麦播种到出苗需要积温一般在120℃左右,出苗后冬前主茎每长一片叶平均需积温75℃左右。按小麦冬前达到5~6叶龄计算,需要积温在495~570℃之间。而目前的积温要高出100℃左右,还按过去的最佳播期播种,势必容易形成旺苗。因此,要树立晚播可以高产、晚播有利节水的观念。从技术上讲,就是调整最佳播期,将过去的最佳播期退后5天。即冀中南麦区改为在10月5日~15日,冀东麦区在9月底10月初。

  晚播有利减少前期肥水消耗,控制旺长,培育壮苗,有利安全越冬,为免浇封冻水创造条件,有利春季的肥水管理。同时,也有利于延长夏玉米灌浆期,增加玉米产量。

  晚播对播量基本没有影响,在调整过的最佳播期内播种,播量仍然控制在每亩10公斤左右,超过这一范围,再晚就要考虑增加播量,每晚一天增加0.5公斤种子,以确保足够的亩穗数。

  这里重点强调农机在播种中的重要作用。目前,我省在小麦播种时,主要是靠播种机作业完成,播种的各个环节是在播下去的一瞬间,一锤定音,因此,机手作业水平至关重要,要力求均匀行走,不能过快或过慢。(河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研究员)

  摘自:2007.09.13.04版《河北科技报》

打印 责任编辑:农林

企业服务